文/欒軼玫(搜狐IT特約作者)
曾經(jīng)看過一本書,叫《假裝的藝術》,它涉及了各個領域,本意是為了諷刺有知識沒文化的人的裝逼做派,后來反而變成裝逼者的《圣經(jīng)》,這大出作者所料,以至于他從此拒絕就這一話題接受采訪。
“生人社會”成就”社交裝B”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中國社會還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里,“假裝”不那么必須也很難成功實現(xiàn)。但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急劇的城市化使中國從此進入了 “生人社會”,加之社交媒體的崛起,我們每人每天與大量的陌生人進行“親密接觸”、“心靈對話”。
正是“生人社會”成就了“裝B”!凹傺b的藝術”就是用來和陌生人交際的一種武器。在短暫的接觸中,通過“假裝”你可以將自己建構成一個完美的“YOU”!
對待這種“假裝的藝術”,我們常常很糾結:骨子里是渴望“裝B”的,但同時卻又鄙視“裝B”。至于對待微博、微信上呈現(xiàn)出來的這種“社交裝B”,人們心態(tài)同樣矛盾但也常常能自洽。
具體到“社交裝B”這一“假裝”領域,它有多種“裝法”且程度不同,一些是將“沒有”裝作“有”,一些是將“小有”裝作“大有”,另一些則將“假的”裝作“真的”,還有將“反面”裝成“正面”的,“裝”法雖各異但都試圖配合時下因社會缺失而造成大流行的“正能量”、“獻愛心”等諸多華麗裝飾,且將之“展示”(Show)出來。
媒體無良則社會無知
一些人因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集中體現(xiàn)出“炫富”、“裝B”等現(xiàn)象將“社交裝B”簡單地歸因為“平臺之罪”。其實“社交裝B”是社交媒體自帶的屬性,它是普通用戶、明星大V與社交平臺方三方合力的結果,共同選擇的旨趣。當然,其中確也存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為奪眼球,主動設置某些議題,有意放大某種輿論,精心挑選某類大V,刻意營造某種氛圍,強化了“社交裝B”這一“假裝”行為,給社會風氣與文化氛圍都帶來了不良影響。這也往往是人們詬病社交媒體平臺的原因,媒體無良,則社會無知,這一點兒我們需警覺。
社交媒體就是一個大秀場
“社交裝B”遭病詬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對社交媒體的形象期待與認知錯位造成的。認為“社交媒體是‘社交裝B’罪魁禍手”的潛臺詞與潛意識實則是假想出 “社交媒體應該是一片真實、自由的凈土”,顯然這不是現(xiàn)實。這一言論的支持者用烏托邦的情懷在腦海里自我定義了一個理想的社交媒體,它不能接受自己純潔的愛人染污,而實情是,愛人并不純潔,“社交媒體就是一個大秀場”。正是由于對社交媒體的這種“認知期待”與“真實存在”之間的“期待落差”而心生失落,“遷怒”于社交媒體。
“社交裝B”本無罪
此外,“社交B”遭病詬還有一些顯現(xiàn)出來的表象原因,比如說將“假的”裝作“真的”,再就是將“反面”裝成“正面”。特別是對一些“公仆”白天滿口仁義道德,晚上男盜女娼; 一些“公知”今天“寧左勿右”,明天又“打左燈向右拐”,立場搖曳,觀點多姿,卻與“世界”無補,與“民眾”無關。這些生成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的現(xiàn)象,被歸為“社交裝B”而將帳記在了社交媒體頭上了。說句實在話,這些人即使不使用社交媒體來“社交裝B”,他們在社會的其他場合、其他舞臺也會上演各類“裝B”的,不能因為一小撮公知、公仆在社交媒體上的不當“裝B”即認為社交媒體就是個假貨生產(chǎn)地。
“社交裝B”本無罪,不管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在社交媒體江湖上行走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社交裝B”;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社交裝B”是一種真實存在。我個人的觀點是大家都可以“裝B”,娛樂明星們今天曬個名包,明天曬個SPA照,普通大眾們今兒個曬一把自己帥男友的身世,明天顯擺一些吃過的一頓價格不菲的私房菜……這些”社交裝B“都無害且娛人娛已,何罪之有呢?
公知、公仆“社交裝B”需謹慎
但有兩個種人,“公知”與“公仆“在”社交裝B”時需謹慎。公知,即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yè)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并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shù)睦硐胝摺9,是社會的良心,如果這些人天天為了追逐名利而立場搖擺、身段扭涅,對自已的專業(yè)領域可以做到“公然不知”,而對其他與已無關的領域卻能“全然皆知”。 短期看,他們用來追名逐利而選擇的“觀點、鼓動、情感”可能會迷惑公眾一時,但長遠看,隨著民眾智慧的不斷增長,加之社交媒體的開放特性終究能將真相還原,到那時,這些為了名利而社交裝B的公知們將被拋棄。
除了公知,公仆們在利用社交媒體時也要格外警醒“社交裝B”,“公仆”,這個只有400年歷史的詞匯被我們經(jīng)常提到與聽到。他來源于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一句話:“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仆!弊源,公仆即是指為公眾服務的人。我們的各級政府官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民的公仆”們,在對待民眾時應該誠誠實實,戒除說一套做一套的“假裝”藝術,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以此爭取人民的認可與擁戴。公仆在社交媒體上如果表現(xiàn)出“自大、冷漠、說假話、不作為、高高在上”等情緒、狀態(tài)、話語時,比在現(xiàn)實中發(fā)出這類“假話”對整體政府形象的傷害還大。如果這一“假裝”話語是在社交平臺上呈現(xiàn)出來的,它的輿論反感的爆炸當量就非常大,原因是社交媒體是一種情緒媒介,人們在轉發(fā)、評論的過程中不斷將這種不滿、憤怒情緒聚集并放大。因此,公仆們在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觀點傳輸與政府形象展示時,戒除“假裝”很重要。
“社交裝B”本無罪,保持覺知很可貴!
(欒軼玫 畢業(yè)于清華大學 傳播學博士 經(jīng)濟學博士后 中央電臺網(wǎng)絡發(fā)展部主任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